虽然成康答应为刘毅效力,但是他知道自己在刘毅军中的地位尚未形成,属于突然冒出来的一号人物。这跟当年诸葛亮的处境有一些相似,如果不能拿的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来体现自己的价值,那么新军之中不会有人服气。自己也会辜负刘毅的信任,毕竟首席赞画的职位位高权重。同时刘毅还答应将会请南京兵部下文,将成康的告身从中军都督府迁移到安庆卫,这样刘毅也好安排成康的职务。赞画虽然也是官职,可是毕竟是临时性的,刘毅目前还没有想好到底给成康安排一个什么样的官职比较好。虽然青弋军实质上已经是独立于大明的军队体系之外,可是毕竟他们还是明军,不可能跳出中央政府的管辖。所以即便是刘毅心里将成康当做军师,但还必须有一个能配的上他的官身才行。现在的成康不过是一个从七品的都事。比史可法之前的正七品县令还要低上一级,没有理由的情况下也不可能给他连升数级,思来想去只能给一个安庆卫试通判的位子,等于往上升了一级半,暂且就在这个位置上先安定下来。成康对此没有任何异议,在自己的才能得到施展之前,他已经想好了,先在青弋军中观察一些时日,第一是熟悉青弋军的一切,好为日后出谋划策打下基础。第二也是看一看青弋军作为新军是否具有新的气象,是不是真的值得自己效力。
就像后世的招聘一样,老板在挑员工,员工何尝不是在挑公司。只有互助双赢才是最终目标。成康将自己的想法直言不讳的告诉刘毅,刘毅也表示赞同,温水煮青蛙,钢极易折,物极必反,虽然大家知道自己在找一个军师,可是成康这个中军都督府小官的身份难免会让人轻看了他,只有让他慢慢的融合进青弋军这个集体才能被大家所接受。成康才华横溢刘毅不否认,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还是应当先多看多听,然后制定出贴合青弋军的新颖的作战思路和计划。
三人彻夜长谈,卢象升在其中也是受益匪浅,他本就不是一个死板的人,对于很多新的理念接受的很快。特别是成康提出的占据海外的一个据点,把控整个东海局势的想法让卢象升赞叹不已,成康根本就没有将眼界放在一城一地,而是站在一国的高度,如果大明真的能像成康所说,占据一些必要的战略要地,那么在很多事情上面都要主动很多。最起码对北虏和建虏是极大的牵制作用。成康还分析了大漠的局势,这些年他在中军都督府并不是无所事事,每天他都在搜集一切能搜集到的大明军事方面的信息。对于大漠的局势不能说了如指掌,最起码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在他看来,大明现在最遗憾的就是没有能将漠西的林丹汗利用起来,或者说是大明现在处处透风,已经没有能力把控方方面面的局势。其实如果能将漠西漠北的势力运用起来牵制其他的蒙古各部,那对金国又是一个沉重打击,金国人口稀少,作战不可能总是让自己的人马冲在前面,一定会大量利用仆从部落的兵力。只要能将蒙古各部牵制住,那么至少可以废掉金兵一半的力量。这样就可以抽调边军集中精力对付西北的民乱,双管齐下,大明一定能扭转颓势,可惜。。。
刘毅的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一直以来自己都没有想到漠北的局势,在陆军学院的时候漠北的情况也是被一笔带过,不能怪刘毅想不到,实在是历史上的林丹汗可以说一直属于可有可无的打酱油状态。确实,林丹汗是有恢复大蒙古帝国的雄心壮志,奈何天不由人,自己实力弱小是一方面,外交方面的反复又是一方面。林丹汗此人一直徘徊在大明和大金之间,举棋不定,始终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既然你觉得金国吞并了漠东,收编了很多人口众多的蒙古部落,影响你统一的大业。那你就更应该联明抗金才是。结果每次饥荒的时候,他又去大明边境打草谷。这种两面派的做法最终导致了他变成孤家寡人,在皇太极出兵征伐他的时候明军也只是隔岸观火,林丹汗只能孤苦伶仃的死在青海。所以除非是专业的历史研究,一般的历史教材基本没有林丹汗的名字出现。刘毅不重视林丹汗也是情有可原。
可是经过成康的提醒,他意识到,林丹汗是一个绝对可以利用起来的良好资源,如果能在海上牵制住金国后方,在到大漠去闹一些幺蛾子出来,让金国和蒙古各部也陷入两线作战,这样绝对能减轻整个宁锦防线的压力,到时只要有一支精锐直捣黄龙,何愁建虏不灭。回去要按照成康提出的这些设想,具体细化,慢慢布局,一步一步来。青弋军的实力还需要壮大,距离明亡还有十几年的时间,时间上还比较充裕。成康的这几个战略构想不亚于隆中对的重要性,指明了日后青弋军的布局。那么当务之急,是加强水军的建设,而且要在长江下游取得一个出海口,这个对于刘毅自不必说,后世的上海,如今的吴淞口就是一个绝佳的出海口,少不得要请南直隶的头头脑脑出面让自己租借一部分土地,建立更大的出海码头,甚至是船厂,未来的青弋军水师必须拥有和郑芝龙水师一样的战斗力,远洋船只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