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历1664年,大顺共治15年3月,沙廉城。
这座位于大顺帝国最南端的府城,是大顺这个被大明堵在中国西南山地之中的封建军事国家唯一的海口。在共治十年前后,随着大顺和暹罗之间的战事逐渐平息,缅甸各地的大封建主们也陆续接受了大顺取代东吁的现实,这里就成为了大顺帝国和世界交流的最大要道。来自四川的丝绸和瓷器,来自印度的棉花和马匹,来自西洋和大明的军火(大明出口军火,但是无法监控其流向),都不远千里万里汇聚到了此地。
但是大明的那些到处充斥着资本主义邪恶气息的商业都会不同,这座属于大顺帝国的商贸城市中却没有丝毫另人不快的资本主义的气味。
这是一座相当严肃和沉闷的商贸口岸!
在沙廉这里,贸易只能在指定的市舶司榷场内进行,而且所有来港贸易的商人只能和沙廉市舶司进行交易,而不能直接和大顺的商人或者同其他来港的商人进行交易。违反这一规定的商人,都将被处以重罚,通常是没收货物并驱逐出境!
除了交易对象唯一外,来港贸易的商人们也不许随便溜达,只能在大顺河(仰光河)畔的榷场内放风——之所以是“放风”,是因为这座榷场根本就是一座牢城。四周都是高大的围墙,出入口只有两个,一个通往码头,一个通往沙廉府城。都在大顺的长征府兵(就是长期服役的府兵)看守之下,出入都受到严格的管制。
根据规定,普通的商人只能在“榷城牢城”和码头之间往来——“牢城”和码头之间的通道也不是正常的道路,而是用木栅栏挡起来的甬道,来港贸易的商人们只能带着他们的货物在甬道当中通过,而且甬道两边都挖了壕沟,壕沟的底部全是削尖的木桩,根本无法通过。
由于沙廉市舶司办事比较慢,所以在贸易繁忙的季节中,来港的商人们必须排队等待交易。因此商人们在进入榷场的时候都要先领个号,然后在榷场内指定的茅屋里面住下,然后耐心等待。
茅屋当然是简陋的,伙食也非常单调,只有肉夹馍和一些果蔬还有一种用稻米酿造的米酒。如果不爱吃的话可以自备干粮,也可以饿着......但是不能花钱买好吃的!
因为没地儿买,榷场里面根本没有供应伙食的商店......另外,为了避免来港的商人在榷场内违规交易,商人们不允许携带黄金、白银、铜钱以及其他货币进入榷场,所以他们也没钱可以买。
没钱怎么贸易?
当然是以货易货了。
和热衷于积累金银的大明不一样,大顺帝国不需要金银,也不需要顺差(不需要金银也就不会产生顺差),当然也不接受逆差。大顺的对外贸易目的就是一个,互通有无。
也就是用四川出产的丝绸、瓷器去交换大顺帝国所需要的棉花、马匹和军火。
而在所有来港贸易的外商当中,携带西洋枪炮抵达的洋商,无疑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大顺帝国和大明天朝的长期战争还在缓慢进行当中!
从共治十一年开始,在陕西、湖广、四川、云贵等多个明顺接壤的战场上,一年到头都有至少二十五万大顺府兵在服役征战(现在大顺府兵人数已经达到了50万,所以是半数服役,半数在乡)。战况虽然不大激烈,但是全年无休的消耗还是给物力有限的大顺朝廷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不仅军火的供应非常吃紧,而且因为太多的府兵和民伕上番服役,也让粮食的消耗非常惊人。
好在大顺治下的四川、云贵之地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间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人口增长率。所以农村的劳动力已经过剩,即便有五十万人(府兵和民伕各半)长期脱离农业生产,也没造成乡村的土地荒芜。
不仅没有荒芜,而且播种的面积每年都在增长——过剩的人口使得梯田的大量开发成为可能,所以四川和云贵的耕地连年增长。
与此同时,人口增长的压力也逼迫着大顺朝廷加大了开发缅甸的力度。从共治十三年开始,每年都有数万户被府兵户夺去土地的四川农民,在大顺朝廷的户政府组织下,背井离乡,来到瘴痢丛生的缅甸垦殖。
而地处海滨的沙廉府,又是南下的四川农民们集中落脚的区域。所以在布鲁斯.范.迪门离开“牢城榷场”前往沙廉府城的途中,他就经过了两处属于四川移民的崭新的,堡垒式的村镇。
他现在的身份是巴达维亚国的特使——以荷兰东印度公司特使的名义是见不着坐镇沙廉的大顺皇太孙李继成的,因为东印度公司特使会被大顺的官员们当成地位低下的商人。
在大顺帝国这里,商人可是四民之末......
沙廉府城是一座三角形棱堡,构筑得非常巧妙,占据了一处位于沙廉榷场南面的,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的三角形岛屿上。这座岛屿本是一处三角洲,两面临水,原本唯一和陆地相连的那一面,现在也被人工挖掘的河道阻隔,因此由三角洲变成了三角堡。
而在三角堡的西北面,也就是人工河道所在的那一面,倚着人工河道,还有一个被木栅栏圈起来的市镇。比“牢城榷场”要繁华一些,市镇内有土著商人和南来的汉商开办的铺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