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是随着时间流逝下逐渐日薄西山的东汉王朝所能享受太平的屈指可数的几年。
张敬是雁门郡郡治阴馆的一名小吏。
按理来说,在雁门郡这种边郡地区,像张敬这种人,在东汉的政策中,只是“不入流”的小吏,如果没有一些地方豪强的推荐或者是德高望重的儒家学者,亦或者是地方上各位长官的辟署,那么张敬的人生就只会像他之前那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似的敷衍着自己的工作,以求在这个不怎么让人看得见希望的官府中苟延残喘下去,然后拿着微薄的俸禄和靠着家里的几亩薄田的收成生存下去。
虽然两者相加的收成在同龄人中称得上是个小康水平,但是在那种丝毫看不见希望的生活状态下,张敬也仅仅是像个牵线木偶一样,活得没有丝毫生气。
以小见大,张敬的状态似乎就像是如此的汉王朝,暮气沉沉。
然而雁门郡不同,因为有一天,一群人的到来改变了这原本如死水一般的生活,就像一块巨石投入到江河之中,溅起了朵朵浪花。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也就是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那个神秘而且奇怪的太守。
事发是突然的,建宁元年三月,雁门郡突然就迎来了他们新一任的太守,而这一切都似乎与中央的变化有着若有若无的联系。
但这并不重要,因为走马上任的这位郡守,很快就用自己的雷霆手段和菩萨心肠,让诸位原以为与往常相似的官员们吃尽了苦头。
刚来到郡治时,他身旁带着几十人,年龄也并不大,但有两个领头的。一个人身披铠甲,虽不到加冠之年,却是身材修长,虎背熊腰,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出让人畏惧的光芒,宛如一柄利刃般此人心神,另一个人头戴儒冠,风度翩翩,举手投足之间都透露出文雅的气质,可谓风华绝代。
但是最令人不解的,还是站在他们面前的那位太守。
这个太守的年纪似乎并不大,但是他整个人带给人的第一印象却令在场的所有官吏都感到不敢相信。
因为眼前的人给人的感觉是——太普通了!
没错,就是很普通。眼前这个人虽然身长八尺,颇为高大,但是无论是他的模样,还是举手投足间的举止形态,都只给人一种中规中矩的感觉。
但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又是怎么让后面那两位人物追随的?
一些精明的官员心里已经打起了算盘,莫非后面那两位人物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管理者,而眼前这位普普通通的郡守,仅仅是那两位背后之人拉出来做挡箭牌的?
或者,眼前的这名太守是来镀金的?
但是,哪个朝中的大佬会做这种事情呢?
毕竟,这里是汉朝对抗鲜卑的前线阵地,每年都充斥着刀光剑影和血舞纷飞,又怎么会有什么二代子弟会来到这里?
刀枪无眼,战场无情,鲜卑人可不会因为你是某个官家子弟就会对你手下留情。只有经历过对付鲜卑战场的人才能明白,当骑兵略过,长刀落下的时候,是真正的人人平等!
带着满腹的疑问,所有的官员回到了各自的岗位,然而一开始的数月时间里面,一切都是风平浪静,甚至于太守的两位追随者还亲自到了各县地方,四处打点送礼。
各级官员看着眼前太守的作为,不禁交口称赞的同时,也将悬着的心放进了肚里——毕竟,一个会做人的太守,按理是不会让他们难过的。
但遗憾的是,这名太守,不讲道理。
建宁八月,太守府。
到了官员点卯的时候了,所有官员都想着要像往常一样上府打卡,再到各自的岗位上喝喝茶,度过悠闲而又惬意的一天。
但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在他们身边那些平日里无所事事的小吏们变得更勤快了些,甚至有些小吏自发的组织起来,开始管理城中的各种秩序,原来懒懒散散的郡兵们也逐渐出现在了城头……
风雨欲来。
很显然,这些官员并没有看过黄历,更不知道此刻中央在发生着什么事情,如果他们清楚这一切……大概也会不以为然
中央是中央,火是不会烧到地方上来的。
但他们太天真了。
就在各个官员们仍然懒散度日之时,突然有小吏给各位官员传来消息,说是太守召见。
太守?
官员们都有些忘记了那个普通的太守,因为他太安静了。上任以来,所有文职官员的职位几乎没有任何变动,一切如常。
但他们忽略了,上任以来郡守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将他身边那个英武少年调到了阴治的守军之中担任都尉,而与他同行的,还有那数十少年……
所有的官员陆陆续续的来到了郡守的府中,眼神交换之间,各自眼中都写满了疑惑。
这个太守,要干嘛?
偶尔官员看向上座的那位太守,却只看到太守微眯着双眼,似在闭目养神,也便打消了通过太守获得蛛丝马迹的想法。
在所有人陆陆续续全部到齐之后,上座的太守突然睁开双眼,目光刹那间如箭般射向所有官员的眼睛,目光所及之处,所有的官员都不禁心中一颤,而胆小的已经冒出了冷汗。直觉告诉他们,要出大事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