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1年,建宁年末。
按理来说,李燕绥应该是高兴的。
因为现在的他才21岁,从官位上却已经到了边郡太守的位置。而在郡内,经过了三年多经营,他现在不但掌握了整个郡的大小事务,让各地官员与豪强都要毕恭毕敬,唯命是从;还在民间拥有了贤德与仁义的美名,无数的百姓为他设立了长生牌,日夜祷告。
可以这么说,现在的他就是雁门郡的神,太守刀锋所指,人民心之所向。
年少功成,大权在手,可谓是春风得意。
但是在外人眼里风光的太守此刻正坐在阴治的太守府里,眉头紧皱。
说是不骄傲那当然是假的,毕竟三长制实行,百姓感恩戴德,官吏兢兢业业得状态都是事实。但是,他真的高兴不起来。
因为,现在的他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强敌环伺。
先说北方,鲜卑自从檀石槐被推举上位以来,随着檀石槐的东征西讨,势力膨胀的极其迅速。
北拒丁零,东破扶余,西击乌孙,不但完全占据匈奴故土,甚至还一度攻至倭国,东西达一万四千余里,南北达七千余里。领土庞大,军队骁勇,一度拥有控弦之士10万余人。
而檀石槐本人也是一代英雄,由于出生在东汉境内,从小耳濡目染于汉朝的政治制度之下,深知汉朝制度的先进,并积极在鲜卑族中推广。
他制定法令,审理诉讼时公平公正,没有人敢违反,并且模仿中原的地方制度,设立三部,每一部都由一名首领管辖。
通过这些方式,檀石槐最大限度的整合了游牧民族的实力,开始年年侵略东汉要塞,尤其是最近几年由于其他各国对鲜卑的威胁直线下降,而鲜卑本族不断的繁衍生息,实力愈发膨胀。
然而天灾也在此刻降临,寒潮降临在了茫茫草原之上,在寒冷期影响之下,鲜卑族自身生存困难。于是鲜卑族不断南下,通过掠夺相对富庶的中原地区来维持自身的发展。
而雁门郡地处边郡,自然就得到了鲜卑族的重点照顾。
幸好雁门郡北有秦长城,占据天然的地理屏障,所以虽然在长城以北会遭受到侵略并且有所损失,但是大体情况还算可以,不像北方三郡一样直面鲜卑的入侵。
为此李燕绥已经命令长城以北的凉城、强阴(雁门郡下城池)等地在鲜卑袭来时进行坚壁清野政策,将百姓和粮草全部藏在城内,坚守以逼迫鲜卑退军。
但这么做,还远远不够。
毕竟鲜卑军团都是骑兵,来去如风,战力彪悍,单凭驻扎在几座城池里面的少许郡兵,还远远不够。
但是还好,李燕绥有丰富的历史经验,于是民兵政策应运而出。
“民兵”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魏书》卷五十一有“臣所领之众,本自不多,唯仰民兵,专恃防固。”的记载。
到了唐朝武则天时期,为了巩固边防,曾在边境地区建立民众武装,称团结兵,主要任务是配合军队守卫边疆。
这种方式国家投入少,受益多,对于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这种方式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就是在新中国时期,***也提出了“大练民兵师”的口号。
而由于李燕绥在穿越之前也曾经服过兵役,所以对民兵比较了解,于是就按照后世的基础,并在汉军编制的基础上改换了新的编制。
汉军的编制是军、部、曲、屯、官、队、什、伍并且各个地方的记载和要求全都不同,比较混乱。
为了便于指挥,李燕绥改变了现状。
以班为基本单位,一班十人,正副班长各一人。
三班为一队,长官为队长,正副队长各一人,另设有后勤班一个,全班八人,与军队人员共同训练,战时作为预备队员,全队共计四十人。
三队为一屯,长官为屯长,设立正副屯长一人,另外设立十人的侦察班一个,三人的医疗组一个,全屯共计一百三十五人。
三屯为一营,长官为营长,设立正副营长一人,另外设立一支骑兵队,全队十五人。全营共计四百二十人。
三营为一团,长官为团长,设立正副团长一人,另外设立一支骑兵屯,全屯一百人,设立一支医疗队,全队四十人。全团共计一千三百余人。而民兵最高军事编制就是到团一级
除此之外,李燕绥还颁布了军队《十杀令》
第一条:面对敌军,畏缩不前者,杀!
第二条:战场厮杀,临阵脱逃者,杀!
第三条:不忠不义,投敌叛变者,杀!
第四条:因己私欲,延误战机者,杀!
第五条:不从军命,违抗军令者,杀!
第六条:泄露军机,谎报军情者,杀!
第七条:妖言惑众,动摇军心者,杀!
第八条:偷盗财物,欺凌百姓者,杀!
第九条:处理不公,夺人军功者,杀!
第十条:聚众闹事,扰乱军情者,杀!
然后命令长城以北土地上的百姓们以党为单位,每一党出两班民兵,闲时训练,农忙时期务农,冬季为固定训练时间,每天一练,训练项目包括演练射御、骑驰、战阵等各项汉朝军队基本的训练项目。
不但如此,李燕绥还将这些措施全都使用在了雁门郡内部。
当然,各种现代的军事设施自然也会展现其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