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使节段素贞到!”一个文官从名录上抬起头,观察来者的服饰,便大喊了一声。
马上有几个人走到这座府邸大门前,与大许文官打拱执礼。接待的文官满面和气的笑容,在闹哄哄之中与使节说了几句话。
接着使节等数人陆续走到门前,展开双臂,让站在门前的武夫从头摸到脚。
门外的街道上十分拥挤,马车、马匹之中人头攒动,仿佛赶集一样热闹。大门一侧,一大队披甲执锐的将士列方阵一动不动,行列笔直,仿佛是用木匠用的墨绳弹过的一般。
此次议盟,参加的不仅是许辽两国,凡是东京有稍许来往的地方,都提前邀请了。连大理国也派了人来,只有交趾没有派人……据说交趾这几年内乱,丁部领最近刚刚平定诸部,建国“大瞿越”,但大许东京不承认这个国家的合法性。
……郭绍很早就来到了这座前朝官僚留下的府苑,但他决定不在正式议盟的场合上出现,等宴会时再露面。
因为礼部官员认为,辽国派的是北院大王,大许签订盟约只需派出同等级别的大臣。枢密院官员也建议,许辽之仇恨化解不能一蹴而就,皇帝不必站在不满情绪的风口浪头,只要大臣来主持就妥当。
但郭绍决定在私下里亲自见辽国使节一面。
他在后园的一间房里等着,对与萧思温见面怀着些许期待……但若在十年前,他应该更期待与萧思温的女儿见面。
这时,他发现茶几上方的墙上挂着一幅旧画,抬起头看时,见那幅画的纸张都已发黄。黑白水墨画,一个披着蓑衣的老叟坐在江边垂钓,周围用墨线勾勒出了积雪山林的背景。
独钓寒江雪。郭绍首先想到了这首诗,但这幅画应该不是名画,既无题诗,也没有画家姓名印章。
郭绍也没明白自己为何被这么一副并非名画的旧画吸引,他站在墙边,细细观摩了那副画许久。
直到身后传来京娘的声音:“官家,辽国使节萧思温等人带到了。”
郭绍头也不回,点了点头,眼睛依旧没有离开那幅画,一门心思在捕捉着那若隐若现的一丝感悟。
不一会儿,便听到一句口音生涩的汉语:“大辽使节拜见许国皇帝。”
郭绍转过身来,一面打量着几个人,一面随口道:“免礼。”
站在前边的五官端正的中年人应该就是萧思温,他和另外几个人直起腰来,也在打量着郭绍。从他们的目光中,郭绍知道他们有些意外。
“听说朕在辽国被传为三头六臂的怪物,还被百姓用来吓唬不听话的小孩?”郭绍笑道。
萧思温镇定道:“许国皇帝名震天下,难免有愚|民谬传。”
郭绍显然比他们想象的还要普通,粗糙的皮肤、普通的面相,身材比较魁梧高壮,不过世上高大的普通汉子也不少。在这后园,他连帽子都没戴,头上梳了个发髻,用一枝木簪子别着。身上的紫色圆领袍服虽熨得很平,却是旧的,袖口和领子的颜色也被磨得比其它地方的料子颜色稍浅。
郭绍也在观察惦记了很久的萧思温,只看外表他完全相信这是个正派人。至于杨衮是谁,郭绍不能确定,也不愿意特意提起……只要等一会问站在一旁的京娘就行。
短暂的沉默,郭绍见萧思温看完了自己,目光又时不时瞧墙上刚才自己看的画。
这次私下召见,不需要谈论议盟之事,这样的事只要大臣就能办妥,郭绍不用亲自与萧思温讨论。见萧思温注意到那幅画,郭绍便找到了话题,抬起手指着画:“萧使君识得这幅画?”
“独钓寒江雪。”萧思温道。
郭绍赞道:“萧使君好见识。”
“中原有名的诗赋,我略有涉猎。”萧思温道,“这幅画是以唐代柳宗元的意境为题。”
郭绍点点头,不动声色道:“还有一层。这种画的画家,一般不仅是文人,也是官僚。如果时间再早些年,多半是出身门阀。”
“哦……”萧思温若有所思地点头应声,不禁又抬头多看了一番那幅画。
此时院子前面越来越多的人到了,正要准备国家间的大事,但大许皇帝和辽国北院大王正在谈论诗画。三个副使和饶有兴致的京娘,都十分耐心地听着,没有轻易开口……因为皇帝愿意谈什么就谈什么。
郭绍又道:“现在我们所在的府邸,前主人是以前的朝廷官员,拥有这幅画的人原本也应该是他。萧使君走进来,觉得风景如何?”
“十分精巧。”萧思温一本正经道,“中原习俗定居,在住所上着实比大辽人多花心思。”
郭绍道:“萧使君进来之前,朕观赏此画,有一些念头。此间的那位官僚,看中这幅画时是怎样的心情?”
萧思温沉吟道:“我若揣测,可能是欣赏那一份淡泊宁静的境界罢。”
“萧使君果然对中原文化理解不浅。”郭绍语气温和从容,时不时给予赞赏的话,根本不像是萧思温的敌人和仇人,“我国一向是人治,理念也是‘人之初性本善’,寄希望于官员的个人修养。官员在标榜这种境界时,也是在向世人、甚至是自己,展示其能胜任统|治者的角色。”
萧思温十分认真地倾听着,回应道,“大许皇帝以武立国,今观之,皇帝对文治也颇有心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