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就是半自动步枪的不成熟,真正成熟实用的德国半自动步枪要等到40年才开始成型。39年到40年这段时间里面,德军充分证明了闪电战这一战术的成功,相比于士兵手里的步枪,怎么研发出更先进的坦克和装甲车辆才是重点,等到美军和苏军开始换装的时候,德军才跟上步伐。
而且提出的要求很操蛋,不能在枪口上开孔(只能使用枪口集气装置),枪身上不能有活动零部件,如果自动装置损坏或失灵,要能切换成手动模式。对比同期已经列装的SVT38或者美国的M1加兰德,德军对于半自动武器的性能要求简直可以用奇葩来形容。
在这样“坑爹”技术指标要求下,造出了当时性能完全落后于时代的G41(M)和G41(W)笨重,(近5KG的重量),动作不可靠(枪口的集气装置非常容易出故障)还不能换弹匣!这种从设计到生产就已经落伍的半自动步枪,注定不会受到部队的青睐。
最终G41步枪毛瑟和华尔特两家工厂的总产量加在一起也不足15W只。相比于生产120万支的MP40,这个数量的确是不太显眼,毕竟比起能速射的冲锋枪还有日益缩短的作战距离,半自动步枪的确是不太适应德军的作战环境,他们更喜欢能快速杀伤敌人的速射武器。
第三点就是德国的武器设计师有一位神仙一般的存在,雨果·施迈赛,这位在伯格曼公司初级设计员于1915年发明了M18冲锋枪,这是他的第一款武器,作为开启了冲锋枪时代的男人,MP18这种喷吐火舌的“手持微型机枪”一度令英法士兵闻风丧胆,被称为“子弹喷射器”。
之后他又研发出了MP28和MP38冲锋枪这款神器,而MP28正是日本的百式冲锋枪的原形枪,虽然德国因为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并未装备,但在其他国家却成为了经典。英国人也在二战爆发后大批仿造,生产了大约10万支山寨版,并将其命名为“兰彻斯特”冲锋枪,直到1970年还在生产。
但真正让他成为武器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的还是MP43,他是之后还有一个名字STG-44突击步枪,是现代步兵史上划时代的成就之一。它是首先使用了短药筒的中间型威力枪弹并大规模装备的自动步枪。
最开始的时候,因为43年之后德军的后勤压力越来越大,为防止喜怒无常的元首下令停止该枪的生产,施迈瑟假借了冲锋枪的命名方式,向上汇报称其为MP43式。然而实际上,因为该枪使用了不同于冲锋枪的弹药,被视为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突击步枪。
可是在德米扬斯克口袋阵中,熬过了寒冬的骷髅师装备了这款武器,突围中,于中远距离的强大火力深深震撼了苏军,然后顺利突围。MP43的出色性能受到德军前线部队的好评,一致要求增加产量。
元首终于注意到这款步兵武器并认可了它的作用,同时授予该枪“生产优先权”。为了显示对MP44的重视,元首亲自为它改名为“44型突击步枪”,即STG-44。在柏林战役中,包围国会大厦的两千名德军全部装备了这款武器,令苏军每前进一步都无比的艰难。
也正是这个原因,在二战结束后,被盟军释放的施迈瑟又被苏军请了回去,有传言称,卡拉什尼科夫的AK-47突击步枪实际上就是在施迈瑟帮助下设计完成的。据称,卡拉什尼科夫本人也曾于2009年承认,施迈瑟“帮助”他设计了AK-47。
然而事实究竟怎样,如今已无从证实。施迈瑟的存在,让德军先开创了冲锋枪的时代,二战前各种冲锋枪的出现也是开创了属于冲锋枪的时代,但紧接着他又用突击步枪将冲锋枪驱逐出了舞台,有间接的将半自动步枪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中,有了更好的选择,德军也不会再去碰半自动步枪。
越战中,美军不是没有想过硬碰硬,但AK47将手持M14的美国大兵打得抱团鼠窜。
苏军这边,最大的原因还是巴巴罗萨中的损失太大了,半自动步枪的生产工时和莫辛纳甘的生产工时相比,太长了,为了快速补充前线战士手中的武器,只能转而生产莫辛纳甘。虽然SVT40的产量足足有100万,但撒到各部队中根本不起眼。
而且波波沙冲锋枪600多万支的产量,足以证明了战争中还是利于生产的武器才是关键,士兵手中的武器可以成为消耗品,而且必须保证能快速生产快速补充,英国人的斯登,还有二战的AK都是这个理论。
英国人在的敦刻尔克后才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苏军也在巴巴罗萨之后开始这种观点。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苏军的建军思路了,他们的思路始终没有变过,认为武器是一种消耗品,甚至士兵也是,只要能打赢战争,用多少武器,伤亡多少士兵都是值得的,从拿破仑战争到二战之后的冷战,这种思路都没有变过。
如果细查苏德战场上的伤亡交换比,你就会发现即使是苏军大胜的战役,伤亡数字也不小,不过也没有办法,像德军和苏军这种喜欢大纵深立体化穿插的军队,一场战役伤亡个五六万人那是轻轻松松,而且根本无法巩固占领区域,被对方的装甲部队一穿插就容易碎,只能依托城市防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