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纳闷了,电影院里那么多哈哈大笑的观众全是假的?过亿票房是假的?
到了《人在囧途》,这回更狠。
电影里出现了有担当,有舍己为人的好老师都不行,就得全员恶人才好,骂导演白痴,骂演员秀逗。
电影里饰演配角的几个小女孩跑路演时,那是一边跑一边哭。
我想说,你们这帮影评人是小时候受过的毒打太多?全体脑残吗?
面对直播镜头唾沫横飞的骂了一通,方南一扯衣服,开始针对回答第二个问题。
不允许影评人点评我的电影只是我的奢望。
毕竟世上有个东西叫言论权,我也没法按住他们的手。
但是,希望他们这部分观众,以后无论点评什么电影的时候,都能摸着自己的良心点评,不要以偏概全,不能紧盯着一部电影的缺点。
诚然,《人在囧途》不是一部多么多么好的电影。
但我心里,大部分观众心里,他是一部及格的喜剧电影,甚至更高一点。
豆瓣评分大家也能看到,6.8分。
所以我想说,少部分装大尾巴狼的观众,还有部分业内人士,心胸放开一点,心胸打开,天地自然广阔。
骂完影评人。
方南和主持人又聊起《人在囧途》现状,当主持人说及《人在囧途》两天票房近500万,方南急忙对着镜头鞠了一躬,感谢了一通观众。
至此,天涯直播结束。
画面直播切断,图文直播同时结束,但底下的评论却如一锅开水疯狂翻滚着,沸腾着。
声援《人在囧途》的有之。
讨论影评人所作所为的有之。
骂影评人的有之。
但更多观看直播的网友却在刷着“脑残”一词。
胡雯笑着告诉走出直播间的方南,方南当场蚌埠住了。
“网络热词在啥时候都有无穷魅力,换个年代依旧火爆!”
感慨一声,方南问起卢川的事。
“他花了50万,兜里估计掏干净了,我让人再怎么旁敲侧击,他也不肯再花钱,说是无底洞。”胡雯笑的哈咯咯。
方南一脸不敢置信:“怎么可能,他在央视当过编导,又拍过两部电影,50万还能是他的全部身家?”
卢川这回让他花了不少钱,第一批宣传费,营销费加起来就有500万。
当施南生与京城新影联院线等院线谈好《人在囧途》分成,二轮路演少不了,宣传费还得再加。
他破这么大财,怎么可能放过卢川,他要卢川即破财,也烂名。
“我感觉差不多,央视能给他多少钱?王妃上春晚,工资不过5000块钱。他也没接过什么广告,两部电影也是没什么油水的电影。”胡雯解释道。
“有些道理。”但方南还是不忿道:“再劝劝,实在不行,就开始祸水东引吧。”
“行吧。”胡雯点头答应了下来。
接下来几天。
不知是风靡全网的“脑残”一词太过有魅力,又因《人在囧途》而出现,从而起了宣传效果。
还是因为新增加了三条院线200多家影院。
总之,《人在囧途》票房再攀新高。
9/10/11号,周四、五、六三天。
《人在囧途》票房拿下近900万票房。
其中11号,周六一天,《人在囧途》票房竟然突破350万。
到了12号周日,《人在囧途》票房再创新高,一天拿下500万票房。
据几家院线联合统计,当天出票40多万张,观影人数首次突破40万。
数据一出来,多到数不清的人不自觉的舔了舔干瘪的嘴唇,唯独方南不动如山。
他心里清楚的很。
经他这一手营销与反营销,现在的《人在囧途》已经达到了全网热议的程度。
而《人在囧途》这部喜剧电影的主题,又紧扣春节回家。
何况还有褪去热潮的《霍元甲》、《金刚》留下的空档期。
天时地利人和,《人在囧途》票房走高理所当然。
放在十年后,如此引起热议的电影没个几十亿的票房那都是垃圾。
因此,方南很平静。
但媒体不淡定了。
《人在囧途》一天500万的票房成绩,就是放在已经培养出观众的暑假档、贺岁档,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存在。
何况还是很多年无人问津,名存实亡的春节档。
吹,狠狠的吹!
华夏电影报:
2005年华夏电影市场票房为21亿人民币,同期增长33%。
2006年电影市场刚开画便高开高走,春节档上映的《人在囧途》虽低开但高走,12号单日票房500万,上映14天,累积票房2170万,打响2006年国产电影第一枪。
多家票房预测机构,已经将《人在囧途》原本的1100万票房上调至4000万。
多年不存在的春节档终于王者归来!
江城日报:
华夏电影市场“档期经营”日渐成熟,电影不断出现公众关注热点。
随着《人在囧途》在江城热映,“囧”字成为了全国热点,据王亮透露,囧字来源于一个笑容.....
经济时报:
《人在囧途》连日热映,小制作大票房,华夏最会赚钱的导演——方南。
广州日报:
珠江院线2005年度票房9300万人民币,新年开画打响第一枪,《人在囧途》火爆热映....
东方卫视娱乐频道:
《无名之辈》、《西虹市首富》导演方南监制的《人在囧途》上映12天,票房2200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