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靖再次拱手致谢,便与崔孝一闲聊起来,并通过崔孝一向林庆业发出了邀请。
与林庆业和崔孝一等人交好,其实并不算是太重要。毕竟有明廷在,朝鲜的恭顺是肯定的,不会与东江镇为敌。
但郭大靖不是那种冷心冷肺、过河拆桥的性情,对于林庆业、崔孝一等人的帮助,还是铭记于心。
约定了送行宴的时间,崔孝一便起身告辞,郭大靖送到门外,才转身返回。
尽管平辽已获成功,但余下来的工作却还是很繁杂,连军队也不能得到休息,要在今冬明春完成各地的驻防。
何况,还有广宁、锦州地区驱逐蒙古诸部,辽东北边慑服科尔沁部的行动,飞骑的任务应该是最重的。
“蒙古诸部——”郭大靖的手指轻轻叩击着桌案,思索着之前便已经制定的计划,琢磨着根据实际形势是否有什么需要调整完善的地方。
东江军屡番大战,伤亡也不小,就算都是胜仗,之前也做了很多准备,伤兵能够得到救治,但阵亡数字超过两万,是能够确定的。
即便如此,东江镇的整体实力犹在,对付蒙古诸部,以及科尔沁部,也不在话下。
但郭大靖并不准备全部通过武力来解决,武力只是保障,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上上之策。
收服蒙古诸部,由他们帮着镇守辽阔草原,并成为征讨虎墩兔的助力,是郭大靖的既定计划。
没办法,草原太过宽广辽阔,要铺路修城,要派兵驻守,要移民开发,不知道需要多少年才能办到。
郭大靖的胃口是不小,不仅是漠南草原,还有漠北,以及苦寒,地下又蕴含着无限财富的西伯利亚,都是他的目标。
可惜,这只能一步一步地实施,没有个几十年,是难以完成的目标。
更可惜的是,郭大靖只能依靠辽东一地之力,东江军十数万人马,甚至还要裁军,只剩下六七万的精兵强将。
如果龙椅是我坐的话,事情会简单很多。郭大靖靠进椅中,眼神迷离,望着屋顶,想着那位在紫禁城中勤勉祸国的崇祯皇帝。
要真正地重振华夏,使其屹立于世界之巅,郭大靖就必须站在权力的顶端,坐上龙椅,言出成宪,自然是他的目标。
但要实现这个目标,现在还不是时候。
十数万东江军固然如狼似虎,能够在国内横扫战力孱弱的明军和乌合之众般的起义军。但要使国内安定,却不是那么容易简单。
“大乱之后方有大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郭大靖叹了口气,自知实力有限,现在入关,只能是陷入混战。
时机未到,那些大明百姓的苦难,郭大靖只能是尽力挽救,却还没有普济众生的能力。
说白了,只有登上权力的巅峰,才让自己这个穿越者有安全感吧?
郭大靖自嘲地笑了一下,倒也不为自己的勃勃野心而感到惭愧。有野心,才有动力。或者说,这是自己的理想,为之奋斗,又何错之有?
………………
“好,好,太好啦!”乾清宫中,崇祯从御座上猛然站起,情绪难以稳定,在殿内来回走着,满脸都是兴奋激动的神情。
沈阳已下,建虏败亡,方正化第一时间就发出急报,走旅顺到天津,加急送到京师,呈上御案。
按照崇祯和大部分的臣僚的标准,这已经就是平辽成功的标志。至于辽东其它地方,都是枝节,算不得什么。
甚至是建州,崇祯也不奢望能够占领。毕竟,那不是大明辽东的版图。
在崇祯看来,平辽大业在他手中完成,实在是太振奋人心,太令人欣喜若狂了。
军兴十几年,历经四代君王,从万历、泰昌,到天启、崇祯,他的英明神武超过了爷爷、老爹和兄长,这还算不上中兴之主、千古名君?
况且,若论战争持续的时间,以及高昂的花费,以及对大明的损害,建虏之乱绝对要超过万历三大征,超过刚刚平息的奢安之乱。
“恭喜皇爷,贺喜皇爷。”王承恩跪倒在地,叩头祝贺,眼中似乎还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万岁英明神武,只平辽灭虏的功绩,便直追高祖、成祖。”
高祖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大明王朝;成祖嘛,干翻侄子,抢得皇位,功绩倒是也有,数次亲征讨伐蒙古,使大明疆域拓展万里。
当然,现在的大明皇帝,都是继承于成祖一脉,大加吹捧,也是十分正常。
崇祯站定身形,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目光透过殿门,望向殿外,目光深远又威严。
没错,平日里的歌功颂德都是伪假的奉承。只有实打实的功绩,才是证明自己千古名君的实证。
自己的爷爷,自己的父皇,自己的兄长,都不能平定辽东、击灭建虏,唯有自己,上位不过六七年,便已经完成了这丰功伟绩。
心腹大患既除,边境再不复闻警之惊,京师更是稳如泰山,再不会有外敌入关的忧虑。
虽然民乱仍在,并有蔓延之势,但相较于大明广袤的疆域,却还算不得什么。
关键是辽东平定之后,朝廷便可以集中财力资源,专心平乱。相比较于占据辽东的建虏,民乱只是疥癣之疾。
“东江军很好,毛文龙和郭大靖好。”崇祯终于缓缓说出了自己的评价,“三年平辽之诺,竟能提前完成,而那些妄言欺君之辈,实在是百死莫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