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7年7月初,彼列科普要塞。
华夏东岸共和国葡萄牙驻屯军司令、黑海支队支队长毛君中校站在要塞以北的一处防御工事的房顶上,饶有兴趣地观察着这条被誉为“鞑靼壕沟”的著名要塞防御体系。
顾名思义,鞑靼壕沟就是一条以沟渠、城堡、炮台、城墙及一些藏兵地点为主要元素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从多年前开始,克里米亚鞑靼人就在东岸顾问的劝说了,每年拨出一部分款项——一般而言是先从东岸贷款,然后用奴隶分批偿还——同时也从宗主国奥斯曼帝国那里讨来了一些物资,持之以恒地修建起来的。
整个鞑靼壕沟体系一共有两个要塞作为支撑,其一是位于地峡(宽约八公里)西端的盐堡(因附近有一个晒盐场而得名),其二便是位于东端的彼列科普要塞了。所有这两个城堡都位于鞑靼壕沟以北,护卫着后方的战壕与工事,确保当敌军试图强突壕沟时,从两侧射过来的侧翼火力能够将他们击溃。
因此,盐堡和彼列科普要塞都装备了数量众多的长身管重炮,基本上可以覆盖整个地峡。当然在其他地方,鞑靼人同样布置了不少炮台和小型城堡,起到阻滞、分割、轰击敌军的作用。总而言之,鞑靼壕沟可算是一个立体的防御工事,布置了大量的守军和重武器,如果火药、粮食和饮水充足的话,那么绝对可以大量杀伤敌军,甚至是将他们的血放干在这条防线的前面,而这也正式当初克里米亚汗国不惜代价建立这条史诗级防线的最主要意义所在。
不过鞑靼壕沟现在看起来似乎有些尴尬了。随着克里米亚汗国在黑海北岸种植园产业的日渐发展,以及宗主国奥斯曼土耳其将西乌克兰交给他们代管——小赫梅利尼茨基被处死后名义上一直由克里米亚鞑靼人代管,但其实是哥萨克首领们自治——现在这个半游牧半封建国家的经济重心已经逐步转移到了黑海北岸。
在那大片充满了钙质的黑土地上,鞑靼人兴建起了大大小小几百家种植园,使用了超过三十万奴隶为他们耕种土地,每年产出数量惊人的小麦、大麦、向日葵、苜蓿及品种繁多的水果,这些除了自用外,还大量出口到宗主国奥斯曼及意大利、西班牙等地,获利颇丰。
除此之外,在东岸人的帮助下,克里米亚人还在当地建立起了一些基础的加工业,以将更多的利润留在本土,如葵花籽榨油厂、机器磨面厂、水果罐头厂、晒盐场等等。这些厂的机械化程度不是很高,大量使用从波兰、乌克兰、俄罗斯和匈牙利等地掳掠回来的奴隶做工,生产出来的产品同样远销整个地中海,甚至还有部分经埃及地区转运卖到了东岸殖民地新华夏岛那边,也是厉害了。
上述这些种植园及作坊,基本上都是位于该国黑海北岸的领土,位于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只是少数。故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鞑靼壕沟防御体系的存在就显得愈发刺眼和尴尬了。是,没错,汗国的首都贝克奇萨莱位于半岛南部,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也在那里,但问题是现在经济中心已不在那儿了,在黑海北岸,在鞑靼壕沟的防御范围以外,这就比较尴尬了!
也正因为如此,这几年间,克里米亚汗国已经大幅度减少了对鞑靼壕沟防线维护费用的投资。因为鞑靼壕沟巨大的规模,这笔费用的总金额其实并不小,格莱大汗一口气削减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可见这条防线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不然的话,你觉得人家为何会急着将屯驻在彼列科普要塞左近的军队调离,而让你东岸人来帮助协守呢?还不是因为这里的重要性已经大大下降了啊!
“靡费巨资,耗尽国库,建立在累累尸骨之上的雄伟防线,现在竟然已经过时了,甚至成了一个阻隔南北沟通的可笑的障碍。这世事变幻之离奇,莫过于此了吧?”毛君中校弯腰摘了一朵房顶草皮的野花,摇头笑道:“这种防线若是建在我们国家,怕是要被人骂死了吧?因为它似乎一天作用也没发挥过。”
“确实没发挥过。”跟在毛君身后的一名参谋军官回答道:“当初建设的时候,波兰-立陶宛联邦在乌克兰较为强势,镇压完了哥萨克大起义的他们一度想要进攻多年来一直剽掠他们的克里米亚汗国,直到后来被俄国阿历克谢沙皇三路进攻打败为止。在那个年代,俄罗斯帝国的影响力深深楔入了乌克兰大平原,并大有席卷之势,克里米亚汗国处于弱势一方,自然要为国家的未来着想,因此在那个年代修建鞑靼壕沟要塞并不为过。”
“问题在于防线没有及时停工。在警报解除后,鞑靼人仍然继续投资将这条防线完善了,似乎因为对外贸易带来的大量资金给了他们非凡的底气,不然这帮苦哈哈的草原汉子怕是没这个实力来修建农耕民族的标志性防线。”毛君中校说道。
“计划不会轻易停工的,即便威胁已经解除。更何况,波兰人、俄罗斯人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这条防线反正已经修了一半了,那么为什么不再加一把劲,将其彻底完工呢?”参谋说道:“而且当时商务部门的人也出了大力,驻欧全权特使李晴也派人游说格莱大汗将合同执行下去,并重点提了其若干重要性云云,这让克里米亚人下定决心将这条史诗级的防线完工了,成了半岛最重要的屏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