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绥的方法起到了极其良好的效果。
盐钞制度大大缓解了边境的粮食问题,让郡守府军事开支节省了将近百分之八十。
省下来的钱被太守府前后修建了数十条驰道,李燕绥还模仿罗马的硬面公路,在一些容易下雨和湿滑的部分用木桩做了支撑不说,还铺上了一些碎石,被用来抵御雨水等环境的影响。
道路修建完毕之后,雁门郡内道路四通八达,城池与城池间的联系至少减少了一半时间。
各地的市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放开愈发繁荣,再加上李燕绥为了维持高强度的军事训练,每次都会从市场上购买大量的物资,为商旅们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至于刘明推荐的张伟昌由于展现出的极高的商业头脑被李燕绥任命为兴郡工场的经理。
张伟昌上任后,立马针对工场的问题再次进行改革和梳理,明确赏罚,兴郡工场愈发充满活力。
百姓们也因为步犁和筒车对当地地形的适应性而方便了生产生活,节约下来的时间也都纷纷到市场上去摆摊。
对于想要摆摊的百姓,太守府大力支持,刘明干脆直接腾出来了一条街来予以方便。
这就是年轻人们,他们灵活、热血、无畏、一心为民。
现在的雁门郡,一片祥和。
军事上,经过一年多的严格训练,雁门郡兵愈发悍勇。边军在李佑上任之后,全面改变了策略,先后修建了十几个堡垒,每个堡垒都驻扎两百人,用来作为瞭望台和收拢百姓的地点。
李佑下令边军堡内各队利用狼烟来确认鲜卑入侵的方向和数量。同时派出无数的侦查骑兵,搜集各个部落的情报,包括各个部落的人数,生活状况,作战习惯等等。
随着时间的流逝,反击的时机逐渐成熟。
到了公元172年的时候,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李燕绥知道:鲜卑的好日子,该结束了!
太守府发出通告,命令各地操练的数千民兵师纷纷出动,目的地:雁门边境。
八月,所有的边军、郡兵和民兵已经全面就位,李燕绥开始对民兵和郡兵进行混编,然后加紧操练,好让他们尽快熟悉各自的战斗方式。
对李燕绥来说,对外和对内,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对外不硬,不能震慑外敌;对内不硬,不能富裕百姓。
一个月之后,在八月快要结束,没到这个时间,鲜卑骑兵都会前来劫掠,这是边境数年的定律。
很可悲,但很无奈。
但是还好,这次的李燕绥,更有底气。
经过混编和培训,郡兵和民兵已经逐渐适应了新的编制,在李燕绥的一声令下,无数侦察兵全员出击,一路探查鲜卑营地的动向。
李燕绥看着远去的侦查骑兵,目光悠远。
现在的鲜卑在檀石槐统领之下,作为穿越者,李燕绥很清楚这个人的可怕之处。
正是这个人,统一了四分五裂的鲜卑民族,使它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生命力。
而檀石槐本人,则几乎看不到之前那些草原统领所拥有的短视和有勇无谋的缺点。
更可怕的是,他还模仿着汉朝的地方制度,分派了各族的统领到各地进行管辖,如果不是因为形势所限和英年早逝,他甚至相信檀石槐有能力像成吉思汗一样,让草原上的少数民族成为传奇。
不说其他的,单说他拒绝和亲的巨大诱惑和颇具游击队风格的作战方式,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可怕之处。
他敏锐的从汉朝意图和亲的态度中感受到了这个王朝的无力和疲倦,又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草原骑兵来去如风的灵活特点,让以步兵为主,却又无力发挥人数优势的东汉王朝感到头疼。
李燕绥很清楚,自己虽然已经一度革新了雁门郡,但是想要凭借区区一郡之力完全击败鲜卑这个庞然大物还不现实,因为这需要时间,以及更大的权势。
慢慢地,侦查的骑兵已经渐次返回,也带回来了无数有用的信息,它们和之前李佑所整理的信息一起,丰富了中军营帐中的沙盘。
从侦查骑兵的观察可以发现,这次有近万骑兵渐次朝着雁门郡奔袭而来,李燕绥盯着眼前的沙盘,沉默不语。
沙盘之上,所有的将官看着眼前的沙盘在侦查骑兵的回报下不断完善,神色愈发凝重。
这次的骑兵数量和出击时间,出乎了在场大部分人的预料。
一般来说,鲜卑每年掠夺边地都会派出大约三万余骑兵,边境九郡,每郡也就三五千人。毕竟当年窦宪也不是什么善人,杀的北匈奴远遁就知道他杀的有多狠。
而游牧民族的繁衍能力又远不如中原王朝,所以到现在哪怕鲜卑已经统一也仅仅只有控弦之士十万人。
至于时间上,鲜卑往往则是在六月和九月中旬左右前来劫掠,这个时候的马匹处于精力最好的时候,出击时往往事半功倍。
东汉之所以在这种攻击面前也都疲于应对,主要有四个问题:
一是因为兵员的素质较差,二是因为东汉一直都陷于和羌族的战争泥潭当中,三是因为东汉目前极度缺乏优秀的统兵大将,四是因为草原骑兵先天有面对中原步兵的速度优势,所以汉朝疲于应付。
但是,现在鲜卑居然派了一万骑兵来对付雁门郡,看来自从李佑上任以后,鲜卑并不好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